《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

一,前言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篇着名爱情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

小时候读《倾城之恋》,总是被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感动,光是听着小说的名字,就觉得二人的恋情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殊不知,时隔多年,再读这个故事,只觉得满目悲凉。就连看似完满的结局也难以掩盖故事的悲剧性。就像有的评论家所说,范柳原和白流苏看似美好的结局,不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增加了浓重的悲剧意味。

到底是怎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情感,需要“倾城”来成全呢?

我想说的是,张爱玲的冷酷和犀利在于,这个故事看似在写爱情,其实不过是一对各怀鬼胎的男女,以爱情为幌子,以婚姻为遮挡物,进行的一场晦暗至极的交易,说到底是一场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根本无关爱情。

图片[1]-《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二,白流苏和范柳原所谓的“倾城之恋”,不过是一对世俗男女的利益交锋

关于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没落白公馆的六小姐,生的花容月貌,倾国倾城。在白流苏嫁给第一任丈夫后,经历了不幸的婚姻生活。她选择离婚,回到了娘家,和母亲及哥嫂一起生活。

等到哥嫂想方设法把流苏的钱哄骗到手,花光以后,都开始嫌弃她。哥嫂对她没有好脸色,而且恶语相向,骂她是扫把星,给娘家带来了噩运,白吃白喝。骂了她很多难听的话。

此时的白流苏,钱已经花光,哥嫂对她冷嘲热讽,视她为眼中钉。母亲偏向哥嫂,她完全无依无靠。为了继续生活下去,她只有选择再次嫁人。在媒人徐太太给妹妹宝络介绍范柳原的过程中,流苏和柳原发生了交集,故事由此开始。

关于范柳原

范柳原,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是父亲在外的私生子,所以骨子里住着一丝自卑和孤独的基因。

表面上,他是一个风流浪子,情场老手,游戏人生,碾转世界多国,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和一个真爱的人。

图片[2]-《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二人的交锋

1,初次交锋:

在二人初遇之时,范柳原只是被白流苏“那一低头的温柔”倾倒。对于白流苏,他甜言蜜语,情话信手拈来。对于这样一个情场老手,白流苏也保持着清醒,对范柳原戒备森严。

她的心里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范柳原是真心喜欢她吗?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

因此,对于范柳原,白流苏虽然渴望从他身上获得爱情的战果,但她选择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范柳原也没捞到什么明显的好处。

这一次,两人处于相互试探,相互在心底琢磨,相互初次判断又不轻举妄动的阶段。

图片[3]-《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2,再次交锋:

第二次,范柳原利用徐太太把“战场”转移到了香港。对于范柳原的出招,白流苏心里明镜似的,她的做法是“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赌一把未来,赌范柳原愿意和她结婚。反正未来的生活还得靠男人和婚姻这张饭票。

此时的白流苏,对于范柳原的态度就是,你敢叫阵我就敢杀过来。两个人的目的明显又心照不宣范柳原想征服白流苏让流苏做他的情人,而白流苏一心想和范柳原结婚,就算没有爱情。因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苦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一次,白流苏尽管在香港呆了一个多月,范柳原表现的非常绅士,他等待白流苏主动投怀送抱,并且信心满满地“等君入瓮”。“他的态度有点淡淡的,可是流苏看得出他那闲适是一种自满的闲适——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掌心去。”

但白流苏偏不,她也非常冷静克制,绝不轻易失身。甚至,她想出了一个欲擒故纵的策略——回上海。其实她的内心还有更大的算计:这样就算豁出去了,也“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

这一次,两个高手都暗自较劲,暗自算计,暗自迂回,暗自盘算,谁也不想失去主动权,谁也没有赢得谁的阶段。

图片[4]-《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3,三次交锋:

回到上海几个月后,范柳原还是发电报让白流苏去香港。这一次,白流苏宣告“为谋生而谋爱”彻底失败,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因为她的娘家已经彻底回不去了,她又毫无依仗,没有经济来源可以支撑起尊严。

讽刺的是,就在白流苏陷于情人的生活百无聊奈,想着怎样继续吊着范柳原的心时,一场战争平地起,香港之战爆发了。范柳原放弃出国,选择回到白流苏身边。

两个本来心存算计,各自计较,互相争斗的人,竟然在绝处逢生后萌发了所谓的爱情,白流苏欣喜又悲哀地觉得,这一次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真是够讽刺的。

这一次,看起来是白流苏输了,但范柳原就真的赢了吗?也未必。这一点点可怜的感情,还不是依附在这场战争上才得以生根发芽。所以,谁也不是真正的赢家。

图片[5]-《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三,白流苏式爱情悲剧,不过是张爱玲“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婚恋观的折射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悲剧?

香港之战结束后,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纠缠不休的男女,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白流苏,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婚姻。

范柳原,终于肯过平实的生活了。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但这恰恰是故事的悲剧性所在。

试想,没有这场战争,他们的情感纠葛究竟该何去何从?实在是难以想象。所以说,张爱玲,大概是想通过战争这块遮羞布,替他们挡一挡人性里见不得光的部分:阴暗,自私,丑陋。因此,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美好爱情,不过是一场最世俗的情感纠纷,被一场恰如其分的战争,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连张爱玲都说:“从旧腐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德纳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图片[6]-《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张爱玲式冷酷婚恋观

张爱玲家世背景显赫,出生名门。家庭生活却并不幸福。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并不好,最终以离婚收场。父亲娶了后母,并不爱张爱玲。母亲远走欧洲,对张爱玲关心甚少,母女感情淡薄。造成张爱玲冷峻犀利淡漠的性格。和胡兰成的“岁月静好”的爱情,也惨遭背叛。

这一切不幸的经历让张爱玲面冷心硬,对待爱情和婚姻,也一贯持以冷峻的笔调,嘲讽“爱情的梦幻”。她笔下的爱情,总是那么现实悲凉。

在这个故事中,白流苏作为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她美丽温柔,却一生以男人为业,以婚姻为生。

就算第一次失去婚姻,回到娘家后来与娘家人恩断义绝,也不愿意寻找职业养活自己,仅仅因为怕“失去了淑女身份”。

和范柳原三次交锋败给现实,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后,依然在思考,怎样才能吊住范柳原的心。

她和范柳原最后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外界因素的促成。依然没有改变依附男人生活的实质,唯一的区别是换了一个男人而已。

其实,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中,她一贯是现实的,悲凉的笔触。她想揭示的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绝对依附关系。在张爱玲的眼里,爱情只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因此,这种婚姻关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换言之,女性想要获得幸福的婚姻,只有经济上真正独立,才能人格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图片[7]-《倾城之恋》的残酷真相:一对自私男女的利益争夺战,却无关爱情-熟读玩味

四,结语

少时喜读张爱玲,因为觉得她与众不同。此去经年,再读张爱玲,觉得她冷得可怕。

就这个故事名字来看,似乎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但仔细读来,不觉一身冷汗。

《倾城之恋》揭示的爱情实质却是冷冰冰的:一方面,女主人公白流苏有着倾城的容貌;另一方面,她和范柳原之间明着暗着的争斗不过是一场利益之争,不过是借着一场香港之战,才产生了那么一点点爱情,就让白流苏欣喜不已,结婚后,范柳原依然改不了风流的本性,和流苏没有那么多缠绵的情话,因为他要把那些话留给别的女人说。对此,白流苏也只有无奈地接受。

所以,无论怎么看,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真正爱情的痕迹,不过是一对自私男女的一场利益争夺战,根本无关爱情。

这才是张爱玲的高明之处,予悲剧性于圆满世俗的结尾,让人看完不甚唏嘘。

这才是张爱玲的风格,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如果有,再好不过,没有,也可以继续生活。

这才是张爱玲的性格,于热闹之外,冷眼旁观红尘男女,世事洞明,看破不说破,留给世人独自思量。

因此,千百年来,月亮圆了缺了,故事完了,也没完,谁说这些痴男怨女的故事不是每天还在世界的角角落落里上演呢!

(注:文中图片均为电视剧《倾城之恋》剧照,来自网络,侵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